赵光,戴彩丽等,Fuel,2019,Smart mobility control agent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during CO2 flooding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01 访问次数:578

由于天然/人工裂缝发育,超低渗透油藏的基质与裂缝间存在明显差异,导致CO2驱过程存在窜流严重、波及系数低,如何有效减缓气窜对提高原油采收率十分关键。

山东省油田化学重点实验室赵光老师、戴彩丽教授等于2019年在期刊《Fuel》发表的论文“Smart mobility control agent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during CO2flooding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入选工程领域ESI全球TOP 1%高被引论文。目前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被引频次为22次,Google学术中引用次数为23次。

该论文首次利用蠕虫状胶束(WLMs)形成整体冻胶,进而构筑CO2-智能响应型流度控制体系,可对气窜实现有效调控,在提高超低渗油藏的原油采收率方面具有极大潜力。研究人员采用流变仪对5种含CO2敏感性基团的化学物质进行表观粘度测定,优选出最佳体系由4.4wt% NN-二甲基辛酰胺丙基叔胺(DOAPA)和2.0wt%对甲苯磺酸钠(SPTS)组成。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DOAPA/SPTS体系对气窜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封堵率可达99.2%CO2驱可提高采收率20.0%。此外,通过流变学实验和低温透射电镜(Cryo-TEM)研究了CO2-智能响应型体系的增稠机理。体系表现出剪切稀化行为,表明高粘度WLMsDOAPA/SPTS CO2溶液中具有较强的增稠作用,低温TEM结果表明其由球形胶束向WLMs转变。质子化作用有助于相变过程中溶液内形成WLMs。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超低渗透油藏CO2驱油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Fuel是国际公认的能源与燃料领域顶级期刊(JCR Q1区,中科院工程技术大类2TOP期刊),最新影响因子5.1285年平均影响因子5.223

该项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236118321318?via%3Dihub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