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故事

基本信息

求职故事

前言

留学深造的想法,在进入大学后若隐若现。可直到大三,我也只算是留学门外人。即使口头上不排斥可能性,但在实际行动上的进度,除了听过寥寥几次讲座之外,实在是微不足道。全球疫情笼罩等外部因素,也让我的留学前景缥缈不定。但国内愈发激烈的考研与就业竞争形势,同样使我焦虑。在与家人反复商量,权衡得失后,我还是决定开启留学生进阶式。

方向定位

本科主修会计学专业的我,在专业选择面除了会计关联专业外,在理论上也可以申请金融、管理、经济等传统商科专业,或是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st)、数据科学(data science)等部分新兴交叉专业,亦或是普通社科类专业。我留学的目的之一在与在本科专业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强化财经专业素养,再考虑会计专业在境外的学科关联、就业前景等因素,因此我申请的主方向定为会计与金融类专业,也会选择部分符合个人兴趣的泛商科类专业。在留学地区的选择上,基于语言环境适应、国内专业认可度等因素,我选择英语系地区作为首选,再结合多方渠道所了解到的录取条件、课程周期等信息,考虑个人实力,优先选择英国、香港等地区。

后醒者的追赶——准备过程

刚开始潜心准备留学时,我对申请的流程乃至行情处于无知状态。与成功申请的案例相比,自己的学分绩、相关比赛获奖都无亮点可言,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就连申请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成绩都还是一片空白。没有太多时间失落,紧迫感驱使我在距离申请季仅剩的半年内对自己进行“紧急完善”。学习强度的提升,让我的学分绩略有提升。通过网申,我有幸获得了四大审计实习机会,外语能力,也是各路豪强厮杀的战场之一。在托福与GMAT考试默默备考的半年时间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我深有体会。

虽然我之前均以高分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托福考试仍给我带来不小的考验。在分析得分状况后,我先从自己最相对薄弱的口语、写作入手,总结题型特征,分析自己与练习软件中高分回答间的差距,同时积累语料,培养更为有效的答题习惯。听力模块侧重于对原文结构的整体把握与关键信息的捕捉;阅读模块则有针对性的对表格题等高难度题型的练习,着重提高答题速率。得益于有效的备考手段,我历次托福考试总分呈上升趋势。

在备战托福的同时我同步进行GMAT的备考。GMAT的语文(verb)部分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中国初学者而言往往经历痛苦的适应过程。我通过梳理语法大全知识结构夯实语法基础,并结合长难句分析提升英文理解能力,在“句意改错”模快的正确率稳步提升。在逻辑模块,我则通过个人理解与官方答案解析的对比研究设问方向,逐渐调整判断逻辑。在考试前,除了练习网站中的模考题练习,多读几篇机经也许有惊喜。

申请过程

申请季的进程顺利与否,不考虑外部不确定因素,很大程度取决于前期准备工作的质量。以简介(CV)、个人陈述(PS)、推荐信(RL)为基本要件的文书材料,加上成绩单、在读证明等资料要保证一应俱全。按部就班操作的申请投递环节看似轻松,也不可掉以轻心。不管是委托留学中介,还是自己申请,最终提交前审视几遍总不为过,文件格式错误、个人陈述超次数等错误尽量避免。在杂乱的邮件中,及时查看关键信息。对于可能遇到的面试,平时宜反复打磨,在有限的言语中,发挥中最佳竞争力。

申请定位建议

院校定位有如高考志愿填报,量体裁衣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在确定申请前,至少也需要登录官网,对目标专业的概况、本科学术背景要求、课程方案等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别被专业名称冲昏了头脑,白白浪费申请费。自身实力自己最清楚,至于有没有录取希望,虽然申请形势风云莫测,但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所分享的申请经验总会给你打预防针。与高考录取不同,境外高校的录取审批往往会分批进行,前期申请哪怕石沉大海,换个专业再试试也无妨。

简而切中要害——文书撰写建议

不论是简历,还是个人陈述、推荐信,相关、简练都是需要一以贯之的原则。履历尽量不要对照中文简历直接翻译,而要根据专业方向调整排版,高关联度与高含金量资历优先,基本信息不可省略。个人陈述在搭建框架之后,个人角度多谈相关专长、职业规划,对于院校的赞誉,点到为止。推荐信上,多用凸显个人学术素养的具体事例。切忌泛泛而谈。

寄语

留学申请的过程可能会很轻松,也可能会很艰苦。你要不停地在激进与妥协中转换,要学会耐心地等待,要学会忍受外人难以理解的落寞,更要学会自我承担与释怀。哪怕挫折在一点一点吞噬希望,最后的收获,会对得起你所付出的日日夜夜。


辅导员点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