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校民革支部主委邓庆尧教授接受青岛日报专访

作者:发布者:柳晶晶发布时间:2022-07-13浏览次数:10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城区是城市的宝贵资源。

漫步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在铭海堂相声剧场感受传统曲艺文化的魅力,在洛川家美术馆探寻青岛百年的历史印记……街区还汇聚了网红古着店、二次元原创模玩店等30余个新业态,这些正成为历史城区复兴的“流量密码”。

当下,以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为代表的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正以种种创新演绎着“精彩宜人之城”的生动实践。

今年,青岛开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作为八大行动之一,将以保护、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导,重塑产业与空间关系,重聚历史城区人气,让历史城区成为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

历史城区如何保护?国内外又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围绕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青岛市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青岛市历史建筑智库主任委员邓庆尧。

人物小传

邓庆尧,青岛市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青岛市规划评审专家、青岛市绿色建筑委员会专家。结合专业优势,参与城市重大项目规划设计的论证和评审工作,如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战略规划、西海岸新区城市设计以及邮轮母港区、中央活力区、历史街区保护、口袋公园建设、美丽村居、美丽乡村省级试点项目等。著有《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科技、工业与城市》。

核心观点

■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更要重点保护好青岛山海城整体格局、自然山水环境、传统风貌、多元建筑文化。

■无论是社区,还是历史城区,乃至整座城市,人是“根本”。不能企业越来越多,居民越来越少,这样就少了“烟火气”。

■历史城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规、规划和标准来保障,更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来落实。

■历史城区保护必须加强规划统筹,把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

■历史城区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其间要培育新产业、激发新动能,建设新的产业格局。

保护重心不只是历史建筑

历史城区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是这一城区区别于其他城区的“根”和“脉”。

所谓的历史城区,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老城区。对历史城区进行城市更新是实现历史城区振兴的重要举措,是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

着眼青岛,历史城区是百年青岛的发祥地,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蕴含着无数城市瑰宝,包含了历史城区内14片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城区外的奥帆中心历史文化街区。

428日,以中山路、大鲍岛为代表的青岛历史城区迎来历史性时刻——总投资40亿元的72个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集中开工,青岛重振老城活力的“决战”在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保护修缮、全新业态导入等领域纷纷打响。

在邓庆尧看来,老城区更新保护关键要把重心放在“历史城区”,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历史建筑”。“青岛历史建筑单体固然精彩纷呈,但是从历史城区、街区整体入手加以保护利用,更能真实反映其价值,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邓庆尧说。

“历史建筑单体→历史建筑群体→历史街区→历史城区”,按照这一逻辑,将不仅是保护空间范围的简单扩大,而是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视野的拓展和站位的提高。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不仅在于现存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更在于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外部空间配合形成的城市整体格局。

“如果缺乏整体考虑,一些不经意的细节瑕疵,会大大影响历史城区风貌。相反,从总体出发,一些小的改变也会产生大效果。”邓庆尧举例说,2018年拆除了大学路和鱼山路之间的跨线桥,原有的万字会等著名历史建筑,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街区景观风貌大大提升,加之此处原有众多名人故居带来的强烈文化氛围,使得此处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人来此拍照,也带动了周边咖啡馆和书店等文旅业态的兴起,增强了一方的活力。

1891年城市开埠至1949年青岛解放,青岛中西文化融合,不仅形成了独具风格、类型多样的近代历史建筑,而且与山、海地貌有机结合,形成了“山、海、城”相依的城市风貌。历史城区在与山海自然环境融合、园林绿化、天际线塑造、街道对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显示出其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青岛历史城区地势由南至北逐渐升高,连绵山体塑造出青岛独具地域性特色的天际轮廓线,其中几座地标建筑成为了天际线的峰顶。南部曲折绵长的海岸线,如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等天然优良海湾拉开了天际线的纵深层次,同时结合栈桥、灯塔等海面建筑的建设,形成城市优美的沿海界面。这样多层次的天际线,在国内外均为少见,因而具有极高的价值。

青岛历史城区道路格局结合地形,与山、海的呼应,是充分利用地形环境的杰出典范。青岛道路的走向,一方面配合等高线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和山、海、建筑物相配合,使道路尽端和转折点上都有良好的对景。通向大海的道路方向都根据岸线和海湾形态做了微调,使人们行进中能够看到更加辽阔的海面;主要街道注意打通观山视觉通廊,到处能够看到山景,更增加了山海城市的独特风格。围绕山体的“簇群”式建筑群,高低错落、绵延起伏的红瓦屋顶产生了优美的“城市第五立面”。

青岛近代城市建设所处的时期正处于各种建筑思想百花齐放的时代,不同时期、不同思潮、不同流派的建筑式样都在青岛开枝散叶、交流融合,一些规划和设计案例堪称世界经典,被收录入专业教科书。行进在历史城区,陡坡屋顶、牛眼窗、弧形曲线山墙、带尖顶或盔顶的塔楼、半木风格构架状的装饰……统一中富有变化,流淌着美的意蕴。

“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更要重点保护好青岛山海城整体格局、自然山水环境、传统风貌、多元建筑文化。”邓庆尧表示。

不可或缺的“烟火气”

邓庆尧介绍说,作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较早地开展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青岛已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法规和政策,如《关于加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的议案》等,按照“全面保护、真实保护、完整保护、合理永续利用”的原则,确定保护范围为全市域,提出要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点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此外,《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则在“保护性利用”理念下,制定了基于“分级保护”和“价值要素保护”原则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生周子靖正在完善他参与第六届“中联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作品。本届竞赛的设计主题为“未来社区”。城市正面临着不同场域间的动态博弈,产业分布不均、功能缺失、生态环境较差、交通出行不便、智能化水平较低等诸多现实问题急需找到破解方案。在邓庆尧教授指导下,几个团队的同学们以青岛历史城区为背景,探索如何更加系统化和精细化开展城市有机更新,以面向未来的、更加智慧的治理模式来为历史城区赋能。

其实,社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记者注意到,周子靖的作品《归故里——后疫情时代传统旅游聚落转型研究(以青岛中山路为例)》,其中提到的重要一点就是“人”。无论是社区,还是历史城区,乃至整座城市,人是“根本”。不能企业越来越多,居民越来越少,这样就少了“烟火气”。

邓庆尧是土生土长的“老青岛人”,端详历史城区,邓庆尧对这片承载着他许多童年回忆的地方怀着深厚的感情。中山路紧邻青岛站和栈桥沿海风景区,区位优势明显。但根据调查,目前中山路商业街对市民和游客缺乏吸引力,游客主要集中在510月旅游季,市民则很少光顾。有资料显示,游客停留时间大部分在2小时以内,停留时间超过4小时的游客仅占13%

“对于中山路的招商应该有一定的规划。中山路上曾经有过辉煌的老字号,我们能不能通过政策优惠和做优做强营商环境等做活做强老字号?”在邓庆尧的心中,对未来的中山路有着全新的描摹——绿树成荫、商户林立、游人如织、灯火辉煌……

形成系统性制度保障

放眼全国,以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城市为先行,开展了与各市历史建筑身份和特点相适合的保护规划导则编制工作,以及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实践项目。这些城市建立并逐步完善“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相关制度,步入了从单体保护到“历史风貌整体保护”的新阶段。

有鉴于有的地方在快节奏的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过程中忽视对一般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对某些具有独特风貌的历史地段形成“建设性破坏”,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始重视一般性历史建筑对城市整体风貌保护的重要意义。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以街区传统风貌整体保护为目标,明确了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类保护要素及其保护方式、标准、方法,用于规范和引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行为,为制定街区层面详细规划或设计导则的基础和参考依据。”邓庆尧介绍,其中对于建筑风貌保护与更新的编制,首先确定了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院落)分类标准,分类确定不同的保护或整治措施,并对修缮、改善、更新、整饰、保留5种整治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其次加入了建筑现代化改造需求的考虑,对建筑现代化设施、设备和管线、建筑节能、建筑无障碍改造的风貌控制做出了相关规定,对建筑的院落绿化与装修、装饰也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上海则较早建立了近代建筑保护制度,于1991年制定并实施了《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2年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明确了“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的定义和保护要求。

另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著名的有法国的《马尔罗法》、美国的《历史保护法案》、英国的《城乡规划法》等。同时逐步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宪章和公约,例如《威尼斯宪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欧洲建筑遗产宪章》等,这些法律和宪章成为了指导各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南。

“尤其是《威尼斯宪章》,重视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强调这种保护应当是‘真实性的、整体性的’,并且突出对历史建筑所在环境的保护。它体现了对历史建筑价值更广阔、更深入的认识。”邓庆尧介绍,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提出“有机更新”与“动态保护”理论,“历史地区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宗教及社会的最生动的写照,必须延续到后世,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开发的基本要素。”明确了保持历史街区延续性和历史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理念,并指出应当将它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来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个性问题,也有各国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这一过程中,加强立法、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是必须的一环。

“历史城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遗产布局分散,处于弱势文化地位,又不便于监管,因此更需要法规、规划和标准来保障,更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来落实。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完善法律法规、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尽快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施工工艺、材料、部品、色彩标准,用成体系的、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和方法推动工作取得更大成果。”邓庆尧认为。历史城区保护还应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

让城市更有温度

历史城区保护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应同步推进;历史城区保护因其重要性,应成为城市更新的样板和典范。

邓庆尧认为,青岛历史城区由于建造年代早,规划、设计、建造标准低,加上人口密集,缺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金融、体育健身、公共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成为市民呼声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所以,历史城区保护应加强规划统筹,把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

相比于建设新城区,历史城区保护要在有限的腾挪空间中,在众多约束条件下,解决长期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任务更加棘手和艰巨。沿用传统思维和“老办法”是行不通的,应该先摸清家底,找准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找出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集中、最迫切的问题,比如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居住生活环境条件差等,‘对症下药’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邓庆尧说。

在居住社区方面,要结合历史建筑业态调整和活化利用,配套社区养老、托育、教育、文体、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步行生活圈。为解决历史城区缺少公共绿地,居民休闲健身难觅去处问题,应积极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废弃地建设口袋公园,打通城市公共绿地服务市民的“最后一公里”。

在基础设施方面,以历史城区保护为契机,加快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让新科技全面提升历史城区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使历史城区更智慧。另外,通过微更新增加人行步道系统、打通消防应急车道、多措并举改善停车问题,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开行小型社区公交,解决老城区居民出行难问题。

而在城市文化方面,在加强历史建筑街区保护利用的同时,打造特色街区和城市特色区域,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与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相融合,打造富有生活韵味的街巷空间,恢复街巷的市井烟火气息,营造富有传统精神和时尚特点的城市意境。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空间是“老”的,产业是“新”的,这其实就是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最好统筹。文化本身就是城市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城市发展的特色资本。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用市场规律来推动文化的传承,把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来打造。“在产业更新方面,历史城区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培育新产业、激发新动能,建设新的产业格局。”邓庆尧建议,要充分发挥历史城区的优势和魅力,让文化立得住,走得出,活起来,成为城市吸引外地人才、资金、项目和技术的金字招牌。

历史城区保护是涉及到民生和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站在城市发展全局考量、统筹谋划,以市民需求的迫切性为优先级逐步推进。要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城市更有温度。邓庆尧说。


Baidu
map